奔走相告(新闻今天内容)新闻今天的,澳大利亚媒体:二手新
澳大利亚“珍珠与刺激”网站4月16日文章,原题:让驻华澳大利亚记者回中国!澳大利亚广播公司1973年设立北京办事处,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有驻华记者的西方新闻机构之一。当年,澳大利亚在理解中国对澳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方面走在西方世界前列。让公众了解中国,至关重要。在华设立媒体机构报道中国现实,必不可少。
20世纪80年代,费尔法克斯传媒已开设北京分社。我第一次到澳驻华使馆工作时,年轻的罗伯特·汤姆森是其驻华记者,出色地报道了那非凡十年中席卷中国的变化。他也曾是英国《金融时报》的特约记者。尽管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如火如荼,这家世界财经大报仍没向中国内地派驻全职记者。
当时,《金融时报》在香港有很大的办公室。伦敦的编辑们不相信中国作为“共产主义”国家能够实现经济转型。每年,来自伦敦和香港的十几位编辑人士会造访北京。我获邀到建国饭店吃了一顿丰盛午餐。午餐会上,我对中国改革的原因和方式进行了有力阐述。他们提出同样的问题:《金融时报》是否应在华设分社?我的回答是:怎么能不在那里设呢?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,《金融时报》才被中国现实所震撼,意识到之前的成见。
如今,全球媒体都出现在中国,并每天报道发生的事情,但澳大利亚媒体除外。澳媒曾是驻华外媒的先锋之一,如今却决定不报道当今世界的大新闻。澳新闻机构的“驻华记者”根本不可信,因为他们待在东京或台北,完全依赖网上或从“联系人”那里获得的信息。这些事他们在悉尼就能做,为何要在东京或台北浪费钱呢?他们的报道并不比身在澳大利亚的人的报道更可信,附加值是零。这真的很糟糕。
作为专业人士,记者们希望回到中国,但董事会不同意。澳外交部旅行建议警告澳大利亚人赴华会有被“任意拘捕”的风险。“任意”是个多主观的词。
一些澳记者并非不在中国工作,只是不代表澳媒。BBC一名在华记者就是澳大利亚人,他并没有觉得受到威胁。
澳大利亚媒体需要尽快返回中国。中国是澳最大的商业和战略故事。中国不断变化,我们需要有更多东西推动公众辩论,而目前澳大部分媒体上出现的都是二手的陈词滥调。不论喜欢还是厌恶,中国都与我们在一起。在神经过敏的澳外交部一些人的怂恿下,澳新闻媒体拒绝向公众提供在中国当地的真实报道,这完全是不负责任的做法。(作者杰夫·拉比,陈俊安译)